“2012年和2013年,中国民间投资增速分别高达24.8%和23.1%,但近年来民间投资增幅明显回落,2022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1.6%,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15年曾经达到64.2%,目前仅占约55%左右。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固然有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民营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1月6日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改革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王一鸣称,当前,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市场关切、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而最紧迫的还是要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奇迹,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激活民间投资热情,把蕴藏在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202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王一鸣表示,第一,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对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进行批驳和抵制,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在实践中要纠正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
第二,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这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性制度要求,产权制度是市场制度的核心,所以要把健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规范执法领域涉产权强制措施和程序,防止和纠正用行政和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原话,都需要重视。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破除所有制身份歧视,解决该放的领域没有完全放开,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设置门槛、隐形障碍等问题,全面排查和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不得额外设置对民营企业的准入条件,解决事实上一些领域存在的明放暗不放、虚放实不放的问题,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这也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加快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和方法。
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我们讲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法治化是前提和基础,法治化的环境具有天然的可预期性,可预期的法治化环境才能让民营企业吃定心丸,对决策更有预见性,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更有动力和信心。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不少困难,加强政策支持十分迫切和必要,但真正对预期和信心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法治化营商环境,以良好的法治化环境、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稳定预期,才能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以恒心办恒业,义无反顾地扩大投资,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民营企业才会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相对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健全。所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疏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这些任务都很迫切,但是也很难,因为有的已经说了很多年,怎么样破题,怎么样真正迈出步伐,也有难处。”王一鸣表示。
第五,“发挥数字技术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应该看到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渗透,正在摧毁各种市场壁垒和藩篱,数字技术是横向的,它把门槛都摧毁掉,推动形成网络化的市场环境,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王一鸣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对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我想,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中国经济运行全面好转,一定会迎来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