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发表了其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一如预期走务实民生路线。这份施政报告保留了前任特首梁振英的稳中求变,绞尽脑汁设计新措施,例如长途交通费补贴、房屋政策的首置上车盘等,尝试显示政府对市民的关怀。这位港版“铁娘子”演说有点像前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风格上则似德国“妈咪”总理默克尔。默克尔成功连任多届,成为战后德国在任最长的总理,香港的这位“奶妈”能否成为另一个默克尔呢?我们先了解下这位德国“铁娘子”的发迹和本事。
“默克尔妈咪(Mutti)”原本是反对者给予的一个戏称,讽刺她死板、反应慢、沉闷、形象老饼。但“妈咪”这个称号反成为默克尔吸引力所在,基民盟将默克尔描绘为在危机中可以信赖的掌舵人。她在面对公众时,一双手经常摆出心型手势。默克尔亦十分贴地,在结束一天的公务之后,她可变回一个不折不扣的师奶,穿着正式套装去超市买大葱和橄榄油,也可以闲来去雪山行山。总之在困难时期,妈咪永远是你的守护者,为你解决问题,遮风挡雨。
正是这种既亲切,又能解决问题的务实风格,令默克尔在德国的政治生态中如鱼得水。二战后的德国人十分倚重安全感,政治上更追求务实、稳定。这从德国总理任期长、权力大的宪制安排上,可以体现出稳定大于一切的中心思想,尽力避免政府出现威玛共和国那样的政治动荡危机,亦尽可能减少重蹈纳粹德国的覆辙。德国选民多年来宁愿选上如妈咪的低调稳重政客,都不要口若悬河、魅力非凡的政治领袖。
而面对东西德统一后撕裂的社会,出身于东德,修读物理,惯于在公众场合安静的默克尔,以惊人的沉着与耐性,成功在分化的社会担当起杰出的协调者,符合了时代所需。她不急于表态,相反静静思考各方的理据再作判断,因此也有人批评她是一个行动缓慢的领袖。但其实她一直都以坚守目标为本,对准她所需要的中间选民。当发现自己的决定势色不对后,默克尔会一路修正、协调,甚至不惜推倒重来。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后她放弃核电,到2015年力排众议收容逾100万难民,尽管政策带来社会问题,她勇于表达意见维护自己的决定。随着入境新难民数减缓、实施更严厉庇护政策后,她的支持度又重回危机前水平。但无可否认,收容难民的政策得罪了社会中上层,指她被动、立场摇摆。最新一次的大选结果释放了这个明确的信号。
默克尔现今拿着“德国经济奇迹”的口号在政坛上叱咤一时,实在是享受着前人种树的成果。德国近年的经济成果得益于前社民党总理施罗德推动的“议程2010”(Agenda 2010)。施罗德任内催生低薪兼职、“迷你工”(Minijob)将失业率压低,不过政策却背弃社民党传统理念反而令该党陷入分裂,其后在野左翼更一再分散成细少组织,默克尔则得以坐享其成。有评论嘲讽默克尔无为而治,十多年过去,现今年轻一代毕业后平均两人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能找到传统定义下的有保障工作。其他人不断做低薪甚至无薪的实习工作,自嘲为“实习世代”。德国社会有食老本、“靠父干”之势。
林郑月娥的上任梁振英,启动了多个具争议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如今都已开启咨询甚至上马,包括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西九兴建故宫博物馆等,其中横洲发展梁振英独力承担,表示押后建13,000单位“系我嘅决定”。林郑月娥上任后正可与这些争议保持距离,以一个全新的开局,专心应付落实竞选时承诺的改善民生的政策。
与默克尔情况相似,林郑月娥一直被戏称为“奶妈”,反对派指她每每要为政府出炉的政策解画﹑“执手尾”,而且同样形象沉闷、老饼。她于竞选期间就屡遭批评为离地,她不懂以八达通入闸,不知便利店无厕纸卖,都在网上引起网民一面倒的耻笑。她也屡遭批评,不熟悉社交媒体,与社会脱节。但林郑月娥并未有如同其上任特首般,遭到批评便把一些批评的传媒及批评者界定为敌人,反而于上任后不断向批评者释出善意,以和谐亲善的形象成功取代这种离地的观感。
虽然林郑月娥当选后,中央钦点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但香港的政治文化亦如德国人一样讲求务实。如果不是前任特首在任时摆出一副战斗格,事事以敌我矛盾去应对,也不会把社会矛盾“愈打愈烈”。如今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后,民间的看法有正有反,长途交通费补贴就既有人赞赏其惠民,也有意见认为是小恩小惠,甚至可能“益水货客”,但这些批评都聚焦于报告的各项措施,未有如上一任时代般政治化。
在立法会答问大会时,有泛民议员质询何时重启政改,但都不获媒体以至网民注意,可见香港市民最希望见到的是和谐,主流民意都希望这些与民生无关的政治争议可暂且阁置。林郑月娥开局减少社会撕裂,主打教育新资源,交通费津贴等,都在反映她试图走与默克尔的同一路线,而这正合时下大多数香港人的胃口。林郑月娥在政治形象上逐渐转型,加上于议会上处理与各党派的关系相对得宜,而其政治反应上也不会较默克尔慢。话虽如此,但目前林太新班子仍算处于“蜜月期”,一旦蜜月期过后,民意对政府的审视和批评转趋尖锐,“一地两检”等足以触发矛盾的议题纷至时,林郑月娥是否具备默克尔那种够胆随时按民意调整政策的风范,以及强大的亲和力,就要看她和官员未来的修为了。
(作者系香港资深传媒人,曾任职本地报章及公营机构,现为公共事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