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自由”等价值是国际社会以及台湾社会对于台湾政治最为普遍,也最为简单的总结,但恐怕不是理解台湾政治最佳的切入视角。当代台湾政治的格局,有其复杂的历史脉络,既承载了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同时也脱离不了战后国际冷战与两岸内战的基本框架,掌握了这一条历史主线,才能深入台湾政治面貌的本质。
今年是两岸民间交流30周年。1987年第一批台湾同胞突破当局的重重限制,经由香港回到大陆探亲,就此打开两岸交流之门。此后无论政治上或紧或松,规模不等的两岸交流未曾间歇。由于历史因素形成的两岸关系,是主导台湾政局走向的关键要素,也是台湾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矛盾。由此延伸出来的统、独认同对立,以及人为建构出来的本省、外省省籍对立,最终都展现在蓝(中國国民党)与绿(民主进步党)的二元结构之下,制约着台湾政治的发展。
1945年台湾光复,脱离日本殖民统治,接踵而来的国共内战与朝鲜战争,使得台湾迅速进入国民党戒严体制。尽管在政治上开放地方层级的选举,但国民党当局则以维护统治正当性为首要任务,在各项施政上以“反共”为最高原则。国民党当局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高度仰赖美国援助,与此同时在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也广受美国为主的西方民主阵营影响,最为传神的即“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一语自1960年代流行至今。因此亲美的社会菁英、知识菁英、政治菁英成为主流,掌握台湾政经社文整体结构。有识者认为,战后台湾的社会性质从日本的“旧殖民地”,转变为扈从于美国之下的“新殖民地”。
政治上的认同问题,开端于国民党戒严时期。虽然台湾光复意味着“去日本化”与“再民族化”,且国民党长期在台湾施行中国民族主义教育,例如学生作业簿上印有“当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标语。但“反共”圭臬凌驾于民族主义之上,从而形成了拒斥中国大陆的虚假中国认同,心理情感上也产生了对大陆“近亲憎恶”的畸型现象。1970年代中末期,冲撞国民党戒严体制的“党外”运动逐渐蓬勃,思想意识形态亦开始松动。有面向乡土的回归现实路线,也有接续左翼传统的重新认识中国路线,这两条路线在素朴的中国认同下并无扞格,例如1970年代盛行的乡土文学,以及《夏潮》杂志等党外刊物的传播等等,可见一斑。
1986年民进党成立,以其外显的“大福佬沙文主义”性格,收割了过往党外运动的成果。1988年蒋经国逝世,象征国民党蒋家政权的落幕。被外界称为“民主先生”的李登辉接班后,为站稳党内地位、巩固政权,遂推动得到西方高度赞扬的包括改选“万年国会”等“民主转型”。在此“民主化”过程中,民进党逐步扩大,最终成为得以撼动国民党的政治力量,形成台湾政局的蓝、绿二元格局。伴随“民主化”而起的,则是岛内分离主义思潮的增强,1996年李登辉提出的“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就是一个指标。蓝、绿两党均寻求美国与日本等强权国家的支持,持续将中国大陆视为政治与军事头号敌人,过往的“反共”意识与新兴的“反中”意识一拍即合,“中国认同”逐年递减。2013年以来几场以台湾青年为主体的“反中”运动,例如“反旺中(反媒体垄断)运动”“太阳花运动”“反课纲运动”,以及近日在台湾大学校内发生反对《中国新歌声》的抗争,都是认同转变且对立不断尖锐化的结果。
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首次“直选”,2000年民进党首度执政,2008年国民党取回政权,2016年再由民进党胜选,三次“政党轮替”被视为台湾“民主成熟”的里程碑。但是两党轮流执政的态势,反而使台湾政局坐困愁城,蓝绿两党本质不断趋近──为资本家服务、大量购买军火、唯美国是从、以反共反中为动员号召等等,台湾政治只能舍弃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内耗于蓝绿政争以及两岸之间的壁垒情绪。
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执政,为两岸关系打开新局,改走和平发展路线。但是马政府选择“重经济、轻政治”的方向,遇上世界格局变动,尤其是两岸经济地位大幅翻转,使得国民党不但未在两岸关系上赢得优势,反而重摔一跤。台湾民众对于未来出路与社会困境的焦虑,转化为对于崛起中的中国大陆的恐惧与不安,最后展现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的纷扰。许多打着“第三势力”旗号、实为绿营侧翼的政治势力顺势跃上台面,例如2014年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2016年“时代力量”跻身为台湾“立法院”第三大党,民进党蔡英文就是在此政治局势与社会氛围下获胜,两岸关系重回对抗老路,摆荡在“冷和”与“冷战”之间,人民惶惶不可终日。
台湾政局的曙光取决于两岸关系,而治本的药方则在于认同问题的化解。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其著作《李光耀观天下》认为,“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是时间的问题,这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事实上,台湾的国际命运早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就被确定了。”他进一步指出,李登辉执政时期“强调该岛脱离中国。但是这不会改变最终统一的结果,这样做只能使台湾人在重新统一实际发生时更加痛苦。”痛楚感的俱增或是减缓,两岸关系的进步或是倒退,将是未来台湾政治发展难以回避的课题,也是必要密切关注的风向。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湾籍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