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后,中国政府、民间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著述、规划与探讨甚为丰富而热烈,某些省市区已经出台了较为具体的相关政策,中国的部分跨国企业也积极响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
因“一带一路”国家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三世界中的欠发达国家,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合作的内容颇为关注,而对距离较远的欧洲未投入更多目光。实际上,即使欧洲内部仍有不同意见,欧洲从未被排除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外,诸多欧洲国家对此倡议表示出浓厚兴趣也是不争事实。
一、中东欧:欧洲的敲门砖
2016年11月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和中东欧各国首都用线连接起来像是一颗钻石,这表明我们之间的合作可能会产生钻石般的价值。”这一表态应该说是中国官方对于中东欧国家当代地位的赞美和对双方合作愿景的正面诠释。
中国自2012年开启了与中东欧16个国家的机制化合作。经过数年运作,这些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16+1”合作日趋成熟,被认为已经“渐入佳境”。中国寄望16个中东欧国家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延伸的重要前沿,故这些国家也可以说是中国进入欧洲大陆的敲门砖型关键国家。
这一愿望正得到实现。迄今为止,“16+1”已非纸上谈兵,而是已进行了实际演练,并取得了若干实效。拉脱维亚、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国已成为中国在域内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16+1”诸国领导人也于2016年实现了首次会晤;16+1合作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在中国铁总牵头支持下进展顺利,有望2018年通车;中国修建的首座欧洲大桥——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已于2014年底顺利通车。除了具体项目,双方的战略合作规划一直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等文件的签署为“16+1”诸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当前的实际运作中,与外界所臆想的由中国主导一切截然不同,中东欧国家对“16+1合作”颇为自主,很多合作项目正是由16国自己提出的。这些国家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提出与中国合作的构想,中国予以尊重再具体商讨,这正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普惠各方的应有之义。
目前一半的中东欧国家已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彰显了域内对这一中国倡议的强力支持姿态。如果“16+1”进展顺利,那么中国、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发达国家三方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将可预期,也会推动欧洲东西部平衡发展,应能实现共赢局面。
二、中欧计划的对接
国际社会曾讨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季风计划”的对接可能。考虑到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认为就难度而言,中国与欧洲(包括英国)之间相关计划的对接反倒更容易实现。
2015年10月习近平访英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即希望中国可以加入其以曼彻斯特为中心,辐射利兹、纽卡斯尔、谢菲尔德和利物浦等周边城市的“北方振兴计划”,而中方也确实宣布有意将“一带一路”与英方基建投资项目结合起来。与之类似,法国工业振兴计划、波兰国家振兴计划都需要国际合作与支持。2014年11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公布了总额达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即“容克计划”。这一旨在促进基础设施、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投资的庞大计划恰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目标不谋而合。欧盟28个成员国有一半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由欧洲投资银行及欧洲投资基金共同管理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FSI)是容克计划的核心,而中国已成为首个承诺对其注资的非欧盟国家。可见,中欧之间倡议的深度对接并非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有人曾担忧欧洲投资计划的高度市场化与开放化将引来外部(中国)竞争:中资企业会利用“容克计划”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对欧洲市场、资源与劳动力等方面造成冲击。对此,欧委会副主席卡泰宁于2015年11月在布鲁塞尔的表态应该可以说是足够开放的:“欧洲的投资计划是公开公平的,欢迎所有企业”,“企业公平竞争,这也有益于欧洲提升整体竞争力”。这样的市场环境表态对“一带一路”“容克计划”及双方对接应该都是好消息。
三、欧盟的疑虑
尽管中东欧国家热烈响应,西欧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表态颇为“慢热”,凸显欧洲整体上对“一带一路”倡议仍有疑虑。
首先,这是一种不了解带来的疑虑。“一带一路”在亚洲与沿线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有了较多探讨,但在欧洲仍属未知事物,大部分人对其一无所知或了解甚少,要求对一个毫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感颇不现实,这就对中国的国际传播渠道与水平提出了要求。其次,倡议在前期传播时,表述不统一造成误解,“一带一路”常后接“战略”“构想”“项目”“计划”等,翻译时易引起混乱,并造成歧义。再次,“中国威胁论”的发酵影响了“一带一路”的普惠共赢意义,以致对中国提出的任何提议都心存警惕,如欧盟对于“16+1”合作机制就一直持审慎态度。第四,对中国遵守市场化和国际规则的主动性表示怀疑,认为中方可能在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符欧方关切。一个最新的例子是,2017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尽管中国提议的大部分内容得到支持,但欧洲国家却没有在贸易声明上签字。从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声明可以看到,欧盟在计划透明度、合约招标标准及互惠市场准入等方面有着深深的顾虑。
在此背景下,欧洲人对于“一带一路”是什么、干什么、能否成功等方面都打上了问号,宁愿静观其变,而不愿过于主动地参与,这是今天的欧洲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时的现实写照。
(卢暄博士系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