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日亚洲!
移动端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亚洲杂志 > 今日亚洲杂志 > 《今日亚洲》2017年第1期 > 正文

乡关何处:中国城市的放牛娃

2023-10-24 10:08:45 阅读:325 来源:今日亚洲

三十年前,还是湖北农村一个放牛娃的我,常常伫立在江汉平原一望无际的大地上,遥望远方,心中充满对外界的幻想。在农村出生长大的我,每次去镇上或者县城,城市里高大的建筑、繁忙的汽车、可口的食物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总是让年幼的我惊叹不已。是的,我从小就向往城市的生活,喜欢城市里宽阔的街道,以及夏日里电影院外面的冰镇酸梅汁,厌倦农村单调、肮脏、一成不变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离开农村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考上大学。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老师无数次告诫我们,留在农村的家乡是没有前途的,一定要好好学习,考进城市里的大学。

最终,我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老家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而我的哥哥和姐姐则未能像我一样通过高考进入城市,只能留在了农村。迫于生计,哥哥不得不在省城打工,孩子交给我的父亲抚养----我们称之为“隔代抚养”。隔代抚养在农村非常普遍,大多数被迫到城市打工的成年人,都必须把孩子留给守在老家的父母。隔代抚养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再加上农村学校相对低下的教育质量,导致大量没有父母陪伴的农村孩子不得不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辍学。

对很多像我一样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中国人而言,我们有两个家:一个是在城市里的家,有我们的妻子或是丈夫,以及孩子,一个是我们在农村的故乡,有我们的父母,或许还有兄弟姐妹。尽管中国大学的录取比例越来越高,读大学不再像过去一样遥不可及,但是真正能够考上大学并且在城市定居的人还是少数。侥幸考上大学的,如果是学术声誉不佳的大学,也不得不在大学毕业后开始艰难的求职历程。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不得不在他们成年之前,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些农村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足以消化庞大的农村就业人口。只要他们肯吃苦,在城市找一份工作足以养活他们,而无需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求生存。但是,他们又是不幸的。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新世纪的农村孩子,他们漂泊在城市之中,羡慕城市的生活而又难以真正立足,他们出生在农村,又远离农耕疏于农活,农村也远非他们愿意回归的家园。

在城市的工业园区,或者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工厂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工厂里,最底层、最普通的员工往往就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工作之余,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睡觉、上网、玩手机,或者三五成群地逛街。在城市的大街上,很容易将这一闲逛的群体辨别出来。他们羡慕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但菲薄的工资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立足。春节到来之际,这一群体开始每年一次候鸟般地迁徙,回到他们在农村的家。他们在老家聚在一起打牌或者赌博、聊天分享过去一年在城市的经历,或者上网看电影玩游戏。收入和金钱成为衡量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标准,春节则成为他们显摆的最好舞台。盖新房、开好车、抽好烟、打大牌,才能显示他们的豪爽和成功,否则就可能被人瞧不起。

过去三十年,中国农村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因特网的普及。以前的年轻人回到家里,习惯在村子里串门聊天,现在则窝在家里上网和玩各种网络游戏。但是,这里依然没有路灯,没有公园、没有图书馆,只有早晨繁忙依旧的集市。如果年轻人想要享受一顿美餐,或者看一场电影,他们必须开摩托车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城市。除此之外,我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当然,农民们确实变得更加富有,因此新建了很多房子。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年之后,农村大规模选择性堕胎的后果终于开始显现,那就是男多女少,女孩奇缺。春节是相亲的好时节,因为年轻人都回到农村的家里。二十岁出头的男孩子,父母要赶紧张罗相亲和结婚,否则可能成为被人瞧不起的剩男。因为女孩太少,所以男方的经济实力几乎就成为决定相亲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

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老一辈中国人的梦想。可是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而言,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也许是再一次的隔代抚养。为了抚养新生命,年轻人生完孩子,就交给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父母,再次回到城市打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或者经商。农田渐渐荒弃,传统农耕生活所维系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随之瓦解。如果在春节以外的时间回到我在农村的老家,村子里一般只有两种人:老人和小孩,因为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

出生在90年代及新世纪的农村年轻人,在本质与他们70后或80后的父母并不一样。这些年轻人更加自我,更喜欢物质享受,他们可以花几个月的工资买一部苹果手机,还可以因为不开心就随便离职。在表弟的工厂负责管理工作的哥哥经常向我抱怨:很多新招的农村年轻人,往往入职不到半个月,就多次宿醉而翘班,一言不合就辞职,辞职时挣的工资还不够还向工厂借的款。

少数幸运的人,可以积累到可观的财富,在城市定居下来,虽然他们未必会有城市的户口。但是大部分人呢?除了积累微薄的工资和日渐老去的年华,他们还有什么?他们没有背景、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人脉,有的只是终将老去的青春。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农二代”。

但是,他们会回到农村的故乡吗?也许。但他们既疏于农活,也厌倦农村劳动的辛苦,更看不上农村菲薄的农业收入,更不用说农村贫乏的精神生活,一切都与我少年时期一样贫瘠而缺乏吸引力。中国的乡村,似乎是被文明遗忘的世界。我常常在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我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了,但现在的家乡,似乎与我记忆中的家乡并无二致。

这一群体是庞大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都将持续漂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他们不是失败者,相反,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但是,他们又被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所边缘化。

(作者系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政治学博士、副教授)

(作者:代 帆  责任编辑:今日亚洲)